2008年,美国大选,一个 黑人青年从激烈的角逐中杀出重围,成为了第44任美国总统。

“家境是贫穷的,肤色是被人嘲笑的,前途是无望的,成功的道路曲折得连路都找不着。”

是他的母亲,将他从泥淖中拉了出来,并引领着他,一路前行,最终成为美国人心中奉为信仰的一面旗帜。

然而,安爱得义无反顾。1961年,她19岁,与爱人登记结婚,同年,生下了一个黑白混血的孩子——巴拉克·奥巴马。

她明白,父亲的缺位,会给孩子的身心带来创伤,所以常常向儿女表达爸爸的爱。

“我们三人有三个关系,爸爸妈妈的关系,爸爸和儿子的关系,妈妈和儿子的关系,现在结束的只是爸爸妈妈的关系,爸爸妈妈还是会爱你。”

如此大气、睿智的妈妈,极大地减轻了父爱缺席给奥巴马带来的心理冲击,奥巴马后来所展现的乐观、豁达,不能说不是受益于此。

她会带着有关民权运动的书籍、黑人歌手哈里亚·杰克逊的歌曲或者马丁·路德金的演讲稿回家;

所以,他才能一改幼时的怯懦与自卑,站在万众瞩目的演讲台上,诉说自己无畏的希望。

或许在世人眼中,“离异”、“贫穷”等标签,足够将一位女性,钉死在生活的十字架,负重前行,举步维艰。

1972年,安30岁,她带着一双儿女重返美国,攻读夏威夷大学的人类学硕士和博士学位。

在印尼时,因为经济原因,她不能送奥巴马去最好的国际学校就读,便亲自教授知识。

每天清晨4时,安就会来到奥巴马的房间,教他学3小时英语,然后两人分别去上班上学。

“我儿子很聪明,在这个世界上他可以做任何想做的事情,甚至是美国的总统。”

“不要被恐惧或狭隘的定义所束缚,不要在自己周围筑起围墙,我们应当尽力在意想不到的地方找到亲情和美好的事物。”

“她经常哭。看到动物或儿童被虐待,看了一部伤怀的电影,她总会忍不住潸然泪下。”

或许正是由于这份对生活的感知力和对苦难的同理心,她走上了一条为人类发展事业奋斗终身的道路。

动荡不安的环境,蛮横嗜血的军队,让这片原本富饶的土地,蒙上了一层血色迷障。

虽然她没有留下任何遗产,但奥巴马认为,母亲的坚持、干劲和精神,是多少金钱都无法比拟的财富。

奥巴马走上仕途,执政8年,他颁布的种种政令,背后多多少少都有着母亲的影子。

他也极为尊重女性,推动国会改革,为女性谋求带薪产假、孕妇住宿、同工同酬等福利,消除职业歧视。

“在我的生命中,她(母亲)是独一无二的永恒。在她身上,我看到了最仁慈,最高尚的精神。我身上的所有优点都源于我的母亲。”

发表回复

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*标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