巴赫在古典音乐界的地位不用多说,其实他除了贡献了大量的音乐作品,还对音乐的传承有很大的贡献,其中一项贡献就是他的儿子们。

巴赫的儿子们虽然都没有他这么著名,但是在当时还是很有成就的,有好几个儿子都继承了他的音乐事业。

他是巴赫最小的儿子,在家排行老十八。巴赫去世的时候他只有14岁,他最初在意大利谋求发展,后来来到伦敦,并且在伦敦成名,成为当时英国非常优秀的音乐家,所以也被称为“伦敦巴赫”。

他的名字通常写成J.C.Bach,如果你看到关于巴赫的故事,要区分一下到底是哪个巴赫。

比如我们常常会说莫扎特的音乐风格收到了巴赫的影响,莫扎特在游历欧洲的时候,曾经在伦敦认识了J.C.Bach,还跟他学习作曲,所以莫扎特的音乐不是收到老巴赫的影响,而是这位老幺巴赫。

虽然这位小巴赫在今天的乐坛知名度没有他父亲高,但是在当时的英国,他还是很风光的,他的待遇和经济条件是老巴赫达不到的。

J.C.Bach是古典主义初期的重要人物,他音乐的特点就是将人类的丰富感情注入到了自己的音乐中。

他被称为C.P.E.巴赫,也被称为“柏林巴赫”,他是老巴赫的次子,也被认为是老巴赫最有才华的儿子。

据说他曾经比老巴赫还有名,结交各种贵族、音乐家、文人,拥有强大的人脉。他还一直在捍卫老巴赫的声誉,指挥了很多巴赫的作品。

1740年长笛家腓特烈大帝即位后,第1次长笛独奏音乐会即请C.P.E.Bach伴奏,并留任宫廷乐师达28年之久。他有大量创作,并著有《论键盘乐器演奏艺术的真谛》一书,为当时的权威著作,现在仍为研究18世纪键盘乐器演奏方法之重要依据。

这幅著名的画作中,在中央演奏长笛的是腓特烈大帝(普鲁士国王),而坐在旁边演奏钢琴的,就是C.P.E.巴赫。

1768年他的教父泰勒曼去世,没有继承人。大帝让他去汉堡,身兼5个教堂乐长,直到他逝世。后来两地均争认他为本城人,柏林人称他“柏林巴赫”,汉堡人称他“汉堡巴赫”。

他创作的交响曲,也得到海顿和莫扎特的称赞。莫扎特曾亲自指挥他的清唱剧《耶稣复活与升天》。他既学习了巴洛克的创作技巧,又在古典主义初期尝试大胆的创新。

他是老巴赫的长子,在所有孩子中排行老二。10岁起接受父亲的教育,进步神速。23岁起在德累斯顿等地任管风琴师等职位,通常把他写成W.F.巴赫。

W.F.巴赫的键盘乐作品技巧高超,善于使用对位手法,受其父影响较大,他特别擅长即兴演奏管风琴。巴赫家的这位大哥非常有才华,但是他没有前面的两个巴赫过的好,因为他太懒了。

比如他有很多好的即兴作品,但是因为他懒得记录,所以他流传出来的作品不多。虽然他才华惊人,但由于疏懒成性,致使他于1764年失业,晚年穷困潦倒,靠出卖父亲作品为生。

在巴赫去世后,他遗孀和其他孩子,比如他第二任妻子所生的长子Gottefried Heinrich,因为有精神方面的问题,无法独立生活,只能依靠售卖巴赫的手稿为生。

巴赫为了教孩子们演奏,创作了著名的平均律和管风琴三重奏鸣曲。他尽力的把自己的音乐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孩子,同时努力谋求更好的职位,以供孩子上大学。

巴赫的家族可以算是一个庞大的家族了,但是1843年巴赫的孙子出席了门德尔松复兴塞巴斯蒂安·巴赫的立碑活动,两年后去世,他唯一的儿子在一岁的时候也已经夭折,自此巴赫家族后继无人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

发表回复

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*标注